众志成城的成语故事

拼音zhòng zhì chéng chéng
基本解释众人统一的意志;形成坚固的城墙。比喻团结一致;力量无比强 大。城;城墙。
出处《国语 周语下》:“众心成城,众口铄金。”
众志成城的典故
东周的第十二代天子周景王姬贵,在他在位的第二十一年(公元前524年)和二十三年(公元前522年)时,做了两件不得民心的事情:一件是铸大钱,一件是铸大钟。大钱就是币值高的钱。景王试图以铸行大钱的方式来收缴民间的小钱。大钟即编钟。景王准备铸造两组巨型编钟,一组是无射(读yì),一组是大林。他打算把这两组编钟上下悬挂在一起配合着演奏。
景王身边的大臣单穆公对此很担忧,极力加以劝阻。他认为铸大钱不利于流通,是“绝民用以实王府”,是对平民百姓的残酷掠夺;而铸大钟更是劳民伤财,既得不到悦耳的美的享受(钟过大耳朵承受不了),又加重了百姓的负担。所以这样做将会使百姓离心,国家危险。但景王听不进去。
司乐大夫伶州鸠也劝阻说,编钟的声律强调和谐,如果百姓怨恨,那就没有和谐了。他引用民谚“众心成城,众口铄金”来表明自己的观点:老百姓共同喜欢的东西,很少不实现的;而他们共同厌恶的东西,也很少不废灭的。但景王还是不听。三年间,既铸了大钱,也造了大钟。结果是,景王在第二年就死于心疾,周王朝也随即爆发了长达五年之久的内乱。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众志成城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所作所为 | 明 李贽《答周西岩书》:“我不识渠半生以前所作所为,皆是谁主张乎?” |
枝对叶比 | 唐独孤及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》:“及其大坏也,俪偶章句,使枝对叶比,以八病四声为梏拳,拳拳守之,如奉法令。” |
发综指示 | 《史记·萧相国世家》:“夫猎,追杀兽兔者狗也,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。” |
众喣山动 | 明 李东阳《余肃敏公传》:“役未及兴,而众喣山动。” |
说一不二 | 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40回:“褚一官平日在他泰山眼前还有个东闪西挪,到了在他娘子跟前却是从来说一不二。” |
男女授受不亲 | 战国·邹·孟轲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男女授受不亲,礼也。” |
慷慨悲歌 | 晋 陶潜《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》:“慷慨独悲歌,钟期信为贤。” |
折臂三公 | 唐·刘禹锡《秘书崔少监坠马长句因而和之诗》:“上车著作应来问,折臂三公定送方。” |
时至运来 | 南朝 宋 颜延之《大筮箴》:“时至运来,当在三五。” |
公才公望 | 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品藻》:“孔愉有公才而无公望;丁潭有公望而无公才,兼之者其在卿乎?” |